他说:形而上的存在者,以及所有的‘万物那样的形而下的存在者,究竟是如何由此而被给出的?这是我们今天哲学要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
后两种文明形态要求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住所,以获得足够的收益。[15]《论语·泰伯》也说:子曰:‘禹,吾间然矣。
[54] 在当下中国社会,二代和拼爹现象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讨论,源自一系列社会事件。[18]后来,孝才逐渐演化成晚辈对在世长辈尤其是子女对父母的照顾、抚养。或许我们从根本上就找错了路,关于孝的伦理和制度观本身或许已不再适应我们当下的世界和中国社会。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所推崇的、由儒家所倡导的孝及与农耕文明形态相适应,与熟人社会[36]相适应,也有其历史合理性。总之,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或父母对子女的孝,都无不深受儒家所倡导的宗法等级制度伦理观的影响,是由亲及疏、由远及近的类似于无数同心圆的波纹式的家庭社会关系观念的体现,它是一种等级差序格局[51]中最为核心的一层,表现为较强的家庭自私性,因而,稍有不慎,在我们倡导所谓的孝时,就可能无意识间带有这种差序待人的习惯和思维,而这与现代陌生人社会结构、开放社会[52]所强调的平等观相矛盾。
[26]在汉代以后的十恶之一,就包括不孝,是最重且不能赦免的刑罚之一。孝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一定历史合理性。《管子·国蓄》 [13]《管子·国蓄》 [14]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第。
管仲在向齐桓公讲授用宝物抵押给大资本家筹措军费的时候,说仅仅富户丁家所藏的粮食就足够三军吃五个月 [6]。《管子•国蓄》 [5]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然则岂财物固寡而本委不足也哉?夫民利之时失,而物利之不平也。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
延伸阅读:《中国从来就不是专制政体国家》 2018-3-16 [1]岁适美,则市粜无予,而狗彘食人食。《管子•国蓄》 [6]丁氏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
综上可知:利出一孔的经济思想不仅不是所谓专制主义的总祸根,反而是克服经济危机,消除贫困,富民强国,实现贫富有度,人民共同富裕的道政社会主义的好思想。盐铁会议上,就有一些所谓的文学贤良攻击这些政策为与民争利。各种社会矛盾正正在激化,以至齐桓公外出巡视,都必须乘坐兵车保卫: 管仲始治也,桓公有武车,戒民之备也。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因此,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的意思就是国家必须掌握社会财富的最终分配权,实现贫富有度的共同富裕(详见《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第二篇第十章)。正如上文所引,国家首先实施了散开囤积,调剂余缺,分散商人们兼并的财利,调节人民的用费的宏观调控政策,制止了大资本操控市场,掠夺民众。当汉武帝陷入内外交困的绝境时,正是因为启用桑弘扬实施管仲的思想理论,才摆脱困境,走向辉煌(参见《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第一篇第四章)。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
[12] 这里,管仲所谓的君就是国家。[5] 于是产生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大富豪。
管仲这种作法在汉武帝时期桑弘扬再次使用,使汉朝摆脱了困境。四、利出一孔:为民争利的好思想 基于利出一孔的思想,管仲收回了国家的金融权,打击高利贷,为创业者提供低息贷款,供给生产资料。
因此,予之、夺之决定于国君(国家),贫之、富之也决定于国君。富人们什么都不缺,边际消费趋于零。而事实上,利出一孔思想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与权贵资本和巨商富贾们争利著名的世界文明史家威尔•杜兰指出,汉武帝……实施社会主义……中国至此,达于鼎盛时代。管仲这种作法在汉武帝时期桑弘扬再次使用,使汉朝摆脱了困境。[12] 这里,管仲所谓的君就是国家。
强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诛也。其负面的效应是全球各国无休止追逐GDP,造成1%的人拥有99%的人拥有的财富极端贫富悬殊,同时加速了全球资源枯竭与地球生态环境逼近崩溃区域,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
因此,管仲警告桓公,若不进行宏观调控,打击大资本掠夺民众,即使不断地发展生产,铸造发行货币,还是无法改变资本奴役人民: 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则君虽强本趣耕,而自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恶能以为治乎? [13]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癌症。通过粮食与货币双向调控市场,打击大金融资本家与大商人操控市场,牟取暴利。
为何如此呢? 管仲指出,是因为大资本垄断市场,操控物价: 现在则不是这样,由于市场虚假繁荣,商人控制了市场。而富豪们缩减投资,窖藏货币则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导致市场萧条并趋于停滞。
凯恩斯提出的增加投资,刺激消费的,增加有效需求的财政赤字等政策被认为拯救了资本主义。综上可知:利出一孔的经济思想不仅不是所谓专制主义的总祸根,反而是克服经济危机,消除贫困,富民强国,实现贫富有度,人民共同富裕的道政社会主义的好思想。相反,实施了公私并存,公私合营,国有民营等混合式市场经济模式,并要像鸟保护卵那样保护民众合法的经商谋利: 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所以,现在必须予以澄清。
物适贵,则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所以,凯恩斯理论是治标不治本的理论,还是一个毒负作用超级严重的理论。
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因此,国家并不因此就实行单一的国有经济模式,堵死民众创业谋利的渠道。
各种社会矛盾正正在激化,以至齐桓公外出巡视,都必须乘坐兵车保卫: 管仲始治也,桓公有武车,戒民之备也。[17] 五,利出一孔并不是禁止民众创业与合法谋利 从管仲论述利出一孔思想的原文可知,其另一目的是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即国家集中财力办大事。
《管子•揆度》 [3]凡称贷之家出泉三千万,出粟三数千万钟,受子息民三万家。台湾历史学家许卓云根据《左传》统计,春秋时期平均每年战争频次高出战国时代2.74分。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
分两家掌握,军事力量将削弱一半。岁适凶,则市籴釜十繦,而道有饿民。
所以,管仲提出利出一孔思想还是为了在富民的同时强国强军。还首创了国有盐铁企业,获得丰厚的收入,使齐国实现了很低的税赋(如关税仅仅1%),甚至免除了农业税。
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由此可见,利出一孔思想是管仲的标本兼治的反危机好思想。